发病原因

 

猫传染性腹膜炎(FIP)是感染了猫冠状病毒后变异的病毒感染腹腔组织的疾病。

猫冠状病毒又分为肠道冠状病毒和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只感染脊椎动物,具有胃肠道,呼吸道或神经系统嗜性,与人类及动物的许多疾病有关。冠状病毒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

 

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通常毒力较高,引起致死性的免疫介导性疾病,主要特征为严重的系统性炎症,浆膜炎和散在的肉芽肿样变,主要宿主为巨噬细胞。

 

猫肠道冠状病毒普遍存在,主要引起小猫的一过性肠炎,常能自愈,死亡率低,该病毒的主要宿主是肠道上皮细胞。

 

被冠状病毒感染后能否发展为FIP 与所感染的毒株毒力,病毒数量,猫的年龄,自身免疫系统状况以及感染的途径有一定的关系。

冠状病毒一旦在巨噬细胞内进行复制,并通过巨噬细胞进入全身各器官,即成为一种免疫介导性的疾病,可能的发展机制为:病毒与抗体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如血管活性胺释放,使内皮细胞收缩,增加血管的通透性,血浆蛋白渗出,形成富含蛋白的渗出液;另一方面,被病毒感染或死亡的巨噬细胞等可以产生各种细胞因子,促使大量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炎性因子聚集到组织,加速组织损伤,发展成典型的肉芽肿样变。

 

猫冠状病毒一般认为是经口鼻感染。病毒携带猫会由粪便排毒,带毒猫会由粪便排毒传染同居的猫;少数可经衣服、食皿、寝具,人或昆虫等机械途径传染。

国外研究表明可能超过一半的猫携带冠状病毒。已经变异的冠状病毒目前学术界认为不具有传染性,无论是冠状病毒还是已经变异的冠状病毒抵抗力都不是很强,普通消毒产品就会杀死病毒。

病毒的变异通常认为与应激有关,常见于多猫家庭。

 

临床症状

 

该病好发于4 岁以下的年轻成猫,尤其常发于群居饲养的猫群。病程可能是突发性(幼猫较常发生)或缓慢且持续数周。少见于5 岁以上的猫。

FIP 早期症状:暂进性昏睡,间歇性发热,食欲下降及体重下降,不易发现,随着时间和病情的发展变成持续性昏睡发热,食欲下降,渗出型也就是俗称的湿性传腹腹腔积液增多而肚子变大或由于胸腔积液增加而呼吸困难。

湿性传腹比较常见,而另一种非渗出型或实质组织的感染俗称干性传腹,主要感染肾脏,肝脏,肠系膜淋巴结及小肠。可能形成肉芽肿组织。传染性腹膜炎通常是多器官感染,可能还会影响到中枢神经或者出现眼睛葡萄膜炎。

 

1. 湿型

患猫多于发病两个月内死亡。胸腹腔有高蛋白的渗出液。依胸水多少而出现从无症状到气喘或呼吸困难。渐进性无痛腹部肿大,雄猫可能会阴囊肿大。可能出现呕吐或下痢。 中至重度贫血。 于临床检查上会发现脊椎两旁的肌肉进行性消瘦,且腹部呈现进行性膨大。

 

2. 干型

干型主要是会造成器官的脓肉芽肿病变,猫咪会呈现进行性消瘦, 眼睛混浊、眼前房蓄脓、缩瞳、视力障碍等症状。 少数伴随多发性进行性神经症状,包括后躯麻痹、痉挛发抖、眼球震颤和个性改变等症状。肝、肾、脾、肺脏、网膜及淋巴结出现结节病变;腹部触诊可摸到肠系膜淋巴的结节。贫血、黄疸。

 

临床上患该病的病猫有95%的致死率,但仍有一些身体状况较好的病猫(如食欲佳、无恶性贫血、没有感染白血病或早期干型),可借药物辅助而好转。一个月内要再次评估病情,持续3 个月后应逐渐减弱药剂。

 

诊断标准

 

“湿性”传腹可采取适当量的腹水或胸水做冠状病毒的PCR 及病毒突变位点的检测可确诊;“干性”传腹早期无法确诊(除非开腹做活检),在后期腹腔出现大量的肉芽组织后可用超

声引导下做病理检查来确诊。

辅助诊断:

1. 渗出液检验

2. 血液学检查

3. 影像学检查

 

治疗及注意事项

 

通常预后不良,不乏有极少数病例有自愈的可能或者出现误诊。

一般治疗:应用具有抑制免疫和抗炎作用的药物,如联合应用猫干扰素和糖皮质激素,并给予补充性的输液以纠正脱水,也可单独用强的松龙或环磷酰胺,免疫调节化合物。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同时使用抗病毒药物,胸腔穿刺以缓解呼吸道症状。

特殊治疗:GC376,GS-441524,两种竞争酶制剂药物效果仍尚需大量临床实验证明,临床上部分有一定效果。

注意全面临床检查与送检的必要性。

确诊前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对于实验性药物价格昂贵,注意可以使用,可能有延长寿命,改善生活品质的作用,但无法保证治愈。